1.酒后驾车肇事逃逸怎么判?《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事故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逃亡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规定:1.发生肇事逃逸,无法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2、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3.因逃亡致人死亡的,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死亡的处罚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关于醉酒驾驶的最新解释是: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重大交通事故是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是构成犯罪的统称。这是刑法修改后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一项重要变化。这里没有提到“造成事故”,即醉酒、醉酒驾驶不属于交通肇事罪,排除“过失交通肇事罪”。所谓构成犯罪,是基于行为人的主观构成和对客观后果的解释。2.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是否有几个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1、主观方面: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救援义务、逃避责任调查。这种动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交通肇事罪虽属过失罪,但就逃逸行为而言,仅具有直接故意。因此,只有当行为人对造成事故的行为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直接逃跑意图时,才能构成肇事逃逸事故。因为从主观上看,犯罪恶意很小,是由于害怕现场后果而造成的。但毫无疑问,他的逃跑是直接故意的。因此,无论何种情况,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并且具有直接的逃逸意图。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判断行为人是否实施犯罪最直接的方法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进行认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分为五种情形。由此可见,肇事逃逸是交通事故量刑中的加重情节。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之前的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或者虽然存在交通违法行为,但该违法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承担同等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违法行为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的定罪标准,或者对事故负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时仅造成一人重伤,但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条件醉酒驾驶、无证驾驶、无牌照驾驶有《驾驶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使行为人事后逃逸,也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事故。3.交通事故后逃生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尽管肇事者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并未逃离现场,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后或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期间,出于对犯罪的恐惧而逃跑。虽然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来说,都与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情况相符。构成逃亡行为的,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学界有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罪,行为人主观恶性不深。
因此,治疗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宜宽而不宜严。因此,应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必要的限制。3、如何判定交通肇事逃逸?1、判定逃逸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应当知晓事故发生。如果行为人对事故不知情并继续驾驶,则不存在主观恶性。在本案中,肇事者只是进行了正常的驾驶行为。所谓的“逃脱”是无法成立的。如果行为人对这种驾车逃离现场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无论从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来看,都是典型的客观归咎。不适合。当然,这里的“知识”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所有细节都具有具体的知识。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知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就符合要求。2.逃避救援义务并逃避后续责任。一般来说,逃犯不履行救助义务与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叠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逃亡者不逃避救助义务但极力避免承担事故责任,或者逃亡者不履行救助义务但不逃避责任的情况。在单一动机的情况下,前者就像A用自己的车撞到受害人并使其重伤的情况一样,他尽快将受害人送往医院,然后又扬长而去。只要存在逃避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两种动机之一,就应当认定存在逃避。以上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如何判刑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后果由当事人自行承担。造成严重后果。这方面的知识有点复杂但是也比较重要。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律师。